读王安石的两首春日诗

徐睿明
2025-03-26
写春日是历代诗家热衷的诗歌题材,王安石自然也不能例外。写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的一首《春夜》可谓此类诗词中的经典。
金炉香尽漏声残,
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有人说王安石的诗“(诗风)奇崛而说理枯燥”,这首诗却是个例外。全诗主要写初春时节,作者在翰林院值宿时的禁宫夜景,词风清新,同时透着一股遮不住的激动之情。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有了二十多年做地方官的经验。同时,他也深深感到,宋朝官场上因循苟且、不思进取的风气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北宋朝廷亟需一次彻底的改革。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次年改元熙宁。这位被后世史家称为“北宋除太祖以外唯一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给了王安石革旧立新的希望。他向神宗上疏,痛陈时局之弊,主张改革以重振朝纲,这便是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神宗读后十分振奋,决定支持王安石的主张,实行变法。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抱负即将施展,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之时。这种情感不能不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
所以诗中金炉香烬、剪剪轻风、月移花影,这景色才显得那么的怡人,以至于搅闹着诗人眠而不得。其实“恼人”的哪是那些春色,而是诗人即将实现的政治理想。
熙宁二年(1069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以富国强兵,挽救政治危机为目的的“熙宁变法”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保守派上《流民图》,将天灾称为人祸,指责“王安石变乱天下”。年仅二十几岁的宋神宗终于没能扛住压力,他不得不“流涕退,命安石议裁损之”。不久王安石被罢相,外放江宁。
一年后,不愿放弃变法大好形势的宋神宗恢复王安石相位,请他再次主持变法。这时朝局比一年前更加复杂,改革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被二次罢相。
远离朝堂斗争的王安石在南京紫金山筑了间茅屋,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另外一首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境: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同样是写春日,这首诗已经不见了前诗的喜悦,多了些悠闲和惬意。此时的王安石似乎成了一个不问世事,只知“细数落花”的闲云野鹤。      
查看全文
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