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罪人”的刘禹锡

夹心
2025-03-26

中唐“诗豪”刘禹锡少时登第,参与永贞革新并初展才华,其青年时代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与同时代许多士人的际遇相似,他的政治生涯也颇为坎坷。
革新失败开启贬谪生涯
刘禹锡出生于一个“世以儒学称”的官宦世家。受家风影响,刘禹锡勤勉研习儒家经典,满怀报国之志。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首次参加科举便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之后,刘禹锡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与同样在御史台任职的韩愈、柳宗元结为好友,三人志同道合。
青年时期的刘禹锡,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牛刀小试以后,刘禹锡的治世之心日益强烈。然而,永贞革新却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顺宗即位,一场以打击官宦势力,革除积弊为目的的改革——“永贞革新”拉开序幕。在此期间,王叔文与王伾因深得顺宗信赖而进入朝廷中枢,成为变革的关键人物。刘禹锡则因与王叔文交情深厚,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柳宗元一同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时号二王、刘、柳”。
在这一阶段,刘禹锡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遗憾的是,永贞革新仅持续了一百四十余天便宣告失败。随后,整个朝廷对革新派展开猛烈反击。刘禹锡先被贬为边地刺史,又由于“朝议谓王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再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刘禹锡自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涯。
元和九年(814年),刘禹锡终于奉召从朗州回京。然而,当时的政局并无明显好转。后来,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也因此招致祸端。
诗中,刘禹锡以辛辣笔触嘲讽了权贵及谄媚之徒,这一下子可刺痛了当权者。因“语涉讥谤”,好不容易回京的刘禹锡又被贬。
赴连州上任途中,刘禹锡与柳宗元同行,然而至衡阳时,两人却不得不各奔贬所,不知何日能再相见。面对离别的哀愁与忧伤,二人创作了大量互诉衷肠的诗句。然而,命运弄人,这次相见竟成了永别。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赴任夔州(位于今重庆)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穆宗卒,敬宗李湛继位,刘禹锡调任和州(位于今安徽)刺史。
大和五年(831年),刘禹锡又任苏州刺史。之后,刘禹锡又改授汝州、同州刺史。自开成元年(836年)开始,刘禹锡接连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查看全文
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