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峰筑巢太尉流芳

胡武伟
2022-06-15
漳浦中营张氏家庙是奉祀唐时随陈元光入闽威武协应辅国上将军“开漳太尉”张伯纪而得名。
“闽台渊源丛书”《寻根揽胜漳州府》一书中记载《黄蜂出巢太尉堂》典故一文。
至今,张氏裔孙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太尉堂始建落成时,突然引来一大群黄蜂,棲居于“太尉堂”正堂摆放祖龛祀始祖张伯纪牌位,筑造起蜂巢。黄蜂繁殖性强,繁衍迅猛。每隔一段时间,黄蜂总会突然倾巢飞出,一时满堂如黑云密布,意为要分居立户离巢,双翅似闪电飞舞着,发出嗡嗡声。动物与人同样有情感,有的要分别离去,有的要为它们分别送行,让人感悟到分别之际,要热闹一番,以此依依惜别,蔚为奇观。一瞬间,马上会慢慢平静下来,分居的黄蜂成群结队已飞走了。留下来的黄蜂照常忙碌采花筑巢,承续繁衍。类似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
黄蜂常年累月,日晓而出,日落而归,从不偷懒。人们原先对其觉得有点讨厌,欲把它赶走,但没过多久它又飞回来,连续好几次赶也赶不走。有族人甚至把蜂巢用刀一次又一次削毁掉,但还是又飞回来,继续筑巢,说也奇怪,它坚持在原来的旧地上造巢筑窝,不另选位置。宗亲每次祭祖时,感觉好奇,纷纷争围着看,人与蜂和谐相处,不会因祭事繁杂而受影响,更不会伤害人们。供桌上的祭品,有香喷喷的发粿、猪头牲礼、糕品、水果等,它们不会飞落沾食。事后人们慢慢习惯了,只好顺其自然,让它们留下来。久而久之,却给祖神祠堂增添热闹,显得有生机和灵气。有宗亲们认为这是预兆祠堂吉祥之意,好似太尉后代子孙的繁荣昌盛。预示张氏子孙们要像黄蜂那样坚定信念,不能拘于一隅,势必往外分衍,只有分衍出去,才能自力更生,开拓进取。才会树立自强奋斗的雄心,拓土辟地、开创家业,不要固守眼前的一隅之地,受限于一家或小团体的约束,要随时发展壮大,振兴四海。
众人分居,亲谊情深。业大发展,势在必行,在张氏家族中传承的好家风更为突出,至今祖地中营村的张氏裔孙几乎全部移居外地,发展拼搏,成就事业。现在从中营走出去的张氏子孙,已遍及闽、台、粤及东南亚。
中营太尉堂被闽、粤、台及东南亚诸岛各地伯纪公派下张氏裔孙共尊称为总祖祠。这里原是张伯纪入漳州时所属兵营驻地,故称中营,后把兵营建造成府第,当时规模庞大,后改建为“威武府第”,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重建,改为“将军府”。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自许天正以下三十人均册封,(包括张伯纪,子孙五代俱袭职指挥使、开漳将军、张伯纪为“开漳太尉”)。太尉堂宋时曾三次修缮,明弘治(1488-1505年)间重建。历次的重建、建造规模一次比一次缩小,明清期间曾多次修缮过。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有张氏热心者关心中营张氏总祖祠,从部队回漳浦重修大祖祠,召集各地张氏宗亲族长聚议,研讨集资,修缮项目方案等事宜。(在此期间,收集到唯一幸存的一本古时遗留的“中营”张氏族谱,并日夜不停地用毛笔重新抄录,即:《张氏始祖伯纪公分衍裔孙地方略言集》。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纪实。
解放后,张氏祖祠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家乡的宗亲们为弘扬祖德,保存张氏祖祠,1986年漳浦张氏宗亲成立修建筹建会,于1986年至1987年完成祠堂修复。1991317日,由漳浦县副县长张秀峰主持、成立太尉堂理事会。各地理事分工带头集资。进一步完善完成未修复项目及重建门前埕,建月潭、照壁、清河亭、重制“张氏家庙”、太尉堂匾额,制祖龛、重制“太尉堂”伯纪公及夫人涂氏神主牌位,堂厅铺新六角形大红砖,新拜桌和大十二八仙桌,前堂书虎窗更新、天井铺砌墁条石块、庙史碑记,捐资者芳名录及石柱楹联重饰金粉等项目。
太尉堂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主建筑深度19.72米,阔12.40米,实建面积244.5平方米,皆为土木结构。实建主体以门厅、天井、正堂围墙组成,采用复杂梁木、坐斗拱、瓜斗形斗拱与昴坐斗、用桦卯巧妙衔接在一起,不启用钉子。
张氏家庙大门建内缩“凹”形,前门墙素面青石透花浮雕、上半部墙为四方木块透雕圆形双凤呈腾飞状,夔龙玫镂,前轩走廊上直梁各雕倒垂榴莲一对,门前双侧一对雕青石麒麟门墩,大门正中悬挂张氏家庙匾。
后堂歇山顶,十一架梁,垂花吊筒,带镂花束随,坐斗拱与昂坐斗、桦卯巧造衔接,抬梁木架结构,天井铺就墁条石块,中堂开设龙虎偏小门相对,后堂屋面中脊五颜六色彩瓷粘贴花朵,双头筑砌剪瓷燕尾。
正堂殿中悬挂“太尉堂”匾,后做补间设暗室,以木栅隔屏,中置祖龛,奉祀始祖伯纪公,夫人涂氏张妈神主牌位。
张公讳虎,字伯纪(644年—730年)。据《漳浦中营张氏族谱》首纂中记载,张伯纪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2月,河南祥符县(今开封)人,行伍出身,将门之后。时张虎则25岁,与长兄张龙皆为营将,同在陈政麾下担任指挥使,每次战斗打响后,率府兵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在收复越州与吴州(今上杭至永定)一带时,机智勇敢,杀入敌阵,砍杀叛寇无数,表现突出,屡立战功。后来,为巩固平叛后的成果,确保一方百姓安宁,陈元光于天授一年(690年)授命张伯纪、施光缵、蔡长眉、戴汝孙等人负责筹备建立州郡工程。张伯纪做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最大,在云霄火田西林至今尚还保存着大量当时建造州郡治建筑遗址,残存大量的古城墙基,将台、衙署、水门、街名路名等古迹。
张伯纪等授令负责建造四境行台和三十六堡所。后来又在招抚安置战役中俘降獠蛮民工作中,搞好与汉人关系,处理地方事务上发挥高超的才智和协调能力,政绩突出,受到陈元光的赞誉。
陈元光在《举荐部曲人才表》中说:“伯纪性多慈仁,急于爱物、可主州邑事、是百中挑一难得的贤才”。就是陈元光对张伯纪的高度评价。据《云霄县志》中载:“漳州建郡州后,张伯纪首任漳浦县令兼主州邑事”。他清廉仁厚、威德双全,深受同僚们敬仰和民众的爱戴。民间都称其为张太尉。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高宗皇帝追封张伯纪为殿前亲军副指挥使,威武协应辅国上将军、“开漳太尉”。伯纪夫人涂人荫封为“弼德妙兴夫人”,子孙一代俱封职。历代皇帝曾多有敕封。
伯纪公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十月初,享寿86岁,与夫人涂氏合葬于大南坂大路龙包穴覆鼎金,大灰质屏,有墓道、石坊、华表坊、碑石等。每年清明、守祖裔孙张泗桂便带子孙上山扫墓,从不间断。后来,大南坂农场扩大地域,墓葬被毁,仅留遗址。
张伯纪育有五子十六孙,其后枝繁叶茂,历代开拓繁衍,现在,其后裔子孙分布在闽、台、粤、东南亚。
现在中营张氏祖地居住人家,目前仅剩下张氏裔孙张泗桂一家。长子张顺水,次子张坤茂及其裔孙。他们坚持在祖地守祖。人们也许想象不到,其家里还珍藏着千余年来一块十分宝贵的木质长方形的蜂巢。据说,这个蜂巢存放在太尉堂内就有数十代人,视为奇物珍宝,不舍丢弃。
多年以来,在外地的张氏宗亲归巢拜祖祠,他们都会以东道主身份诚恳热情接待。并取出木质蜂巢让宗亲们重温亲情,不忘先祖美德,让宗亲们更加尊宗敬祖。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繁荣发展,一些履居台、港、澳和东南亚诸岛的张氏裔孙陆续来中营拜祖。如:1996年台湾张氏宗亲联谊会长张廖简率领联谊会常务理事、监事、总干事一行三十三人专程回大陆到太尉堂谒祠拜祖,并署名赠“太尉堂”匾额。
台湾桃园县一位宗亲回大陆漳浦小池号下坂(今赤土溪东)探亲,遵父言特意赶到中营太尉堂总祖祠谒拜。
中营张氏太尉堂于19925月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每年冬至日,张氏裔孙举行会祭,闽、台、粤等张氏宗亲纷纷返祖故地聚集盛会,为海峡两岸民众增进往来,为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查看全文
祖地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