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灵通山

青禾
2024-08-28
风景秀丽的灵通山

灵通山在平和大溪的地面上,几千年几万年,谁也拿不走,说谁的都不合适。但在我的心中,灵通山属于黄道周。
我知道黄道周早于灵通山。其时,我刚到过东山,乘船上塔屿,在黄道周读书的山洞里,诗人刘小龙指着对面山坡上的一块黑石头说,那石头像不像一只仰首的龟?当初,黄道周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这只龟常常给他送吃的。后来,黄道周领军抗清,被执婺源,这只龟就爬到山坡上,祈求天公保佑黄道周,可是,当它抬起头来的那一刹那间,黄道周在南京殉国了。黄道周“完节于金陵之曹街,兀立不仆”,而为之忠贞的龟,也从此把它的头永远地伸向天穹,诉说自己的愤慨与悲哀。和这只石龟一起,黄道周的形象深深地注入我的心中。恰巧,之后的某一天,平和的朋友邀我上灵通岩,还说,来吧,这里不但山灵水秀,还有黄道周的读书处。孤陋寡闻的我大吃一惊,漳浦(东山古属漳浦)的黄道周怎么跑到平和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黄道周第一次到灵通山刚满20岁。他的学生,明人洪思在《黄子年谱》中说,“黄子二十岁,之平和,居大朋山,所谓大峰山也”,大峰山就是灵通山。20岁的黄道周充满理想,勤奋好学,喜静,灵通岩南边的洞穴,正是读书的好地方。黄道周第二次到灵通山读书和讲学,是他48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被贬回乡,有点失落。
黄道周书生气十足。《明史·黄道周列传》说他“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在我看来,他本质上就是个学者,不适宜当官。但他不能免俗,他走科举之路,为的就是当官。“学而优则仕”,他果然就中了进士当了官。他的官当得不顺心。他一厢情愿地想当“良臣”,可是他没有魏征的好运气,人家老魏遇见的是一位旷古少有的明君,而他面对的是一位有点变态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俭,我们习惯叫他崇祯皇帝,是个刚愎自用,感情容易冲动的人,杀人很多,政令无常。所以黄道周当不成“良臣”。君臣不对路,他的被贬是迟早的事。
崇祯五年,内有张献忠、高迎祥等作乱,外有清国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岌岌可危,当皇帝的心情好不了。本来,黄道周已经因进谏而连降三级,有点觉悟,不想跟崇祯皇帝打交道,上疏乞休,决定回老家做学问了。“束装将行”前,却又忍不住,上了一道《放门陈事疏》。黄道周管不住自己,他太爱这个国家了,国事艰难,他太想让这个国家好起来了。他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劝皇帝“小人勿用”。没想到这正剌痛了朱由俭最怕人家触动的那根神经,他用的正是小人。他多疑,中了清国皇太极的诡计,错杀了袁崇焕,而唯一能担当东北边关大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又称病不干。边事吃紧,朝中无人,朱由俭身边有的都是小人。黄道周的心是好的,但,平心而论,方法不对,他从《诗》说到《春秋》,又从《春秋》说到《易》,他的大论,在崇祯皇帝看来,似乎有点讽刺挖苦的意味。“臣观陛下开承,应‘大君’之实,而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在陛下以大君之哲,可制小人而有余;在小人以干命之才,可中大君而不觉。”刚愎自用、很想当中兴之君而又每况愈下,风雨飘摇的朱由俭生气了,真的生气了。皇帝是不能生气的,一生气就要死人。黄道周运气还好,没死,只是“以‘滥举逞臆’削籍为民”。
不过,我们得感谢崇祯皇帝,要是他不生气,黄道周就回不了乡,黄道周回不了乡,就没有那篇关于灵通山的传世美文。
黄道周是在这一年的二月“掛冠出都门”的。在世人看来很没面子的黄道周,却走得很潇洒。他“舟至留都,便自僦小舟以五十日遂尽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诸胜”,其间还受邀,到余杭大涤书院讲学几个月。之后,才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的黄道周想起了他20岁的大峰山,也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灵通山洞,他就故地重游了。
由于他的人品、学问,所谓的道德文章,他在家乡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这时,正好家乡有人想为梁峰二山(即漳浦的都梁山和平和的大峰山)作赋,黄道周当仁不让,写下了那篇美轮美奂的《梁峰二山赋》。
说一篇文章美轮美奂,有点没文化。但想到都梁山和大峰山的高大,群峰峻秀,所谓“有二峨之绝峙,字都梁与天峰,排苍昊而拔地,盘鳞鬛于回壑。”还是有点差强人意的。其实,黄道周的这篇赋,并非单纯的应景之作,是有感而发的。
一是心情不好,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他有理想有抱负,是很想有所作为的,本来在中央工作,可以和皇帝对话,这下惹皇帝生气,削籍为民,和现在所说的开除公职差不多吧,成了一个平民百姓,一介草民,怎么为国效力?很想报国却又报国无门,心情自然不会好。虽然他的学生洪思说他“独爱其萧然人外,不求人知,类古之君子遁世而无闷者”,但他在赋中还是流露了一点落寞的情绪,“吾诚不能分铲于愚公,假道于蜀主,因翮于次仲,借车于尼父,故复块然共守其处。”既然我无力回天,改变不了现实,我还是继续孤独地守在这个地方吧。我想,这也印证现在时髦的一种说法,叫文本与文本语境密切相关。
二是他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经过比较,发现家乡的山水一点也不比别人差,有感而发,由衷赞美。他认为,漳浦的都梁山,“一一与九华相似,或有过之,无不及者”。而他年轻时读书的大峰山,“飞颉搀睨,亦可万仞,钩梯悬绝,猿鸟四时,腾空迳度,其岩廊峗嵌,或数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飘注或数百尺,皆自山囱而下,如作髫结。其峰有狮子、文殊、玉女、灵通、莺嘴、白塔、积石、天池、龙蹲、鸾举……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这么好的地方,只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才不为世人所知。
这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是他的议论:“故德无崇卑,通途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佳。苟托处之离群,宜修名之不立;苟清明之在躬,虽遯世其何闷乎?”借题发挥,委婉地发了一点小牢骚。依我看,这种写法,很合传统美学观,又略略带点春秋笔法,皇帝老子把我贬得这么彻底,实在是有眼无珠啊。
这是一篇美文,美在对梁峰二山的生动描绘,也美在作者情绪的巧妙宣泄。
江西的庐山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更雄奇,因苏轼的《题西林壁》更神秘。而漳浦的都梁山和平和的大峰山则因黄道周而闻名。
我终于来到平和大溪,上了灵通山,但是,真正让我知道灵通山水真谛的,还是黄道周的《梁峰二山赋》。
现在,离黄道周写《梁峰二山赋》已经快 400年了,灵通山依然在平和的地面上巍然屹立着。但是,在我的心目,灵通山永远是黄道周的。不是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吗?我心中的“仙”,不是灵通山各庙宇中拥有许多签书的佛祖和神仙,而是生活在那个动荡年代的大学问家、执着的爱国者黄道周。


东晋青釉瓷盘口壶
漳浦县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大盘口,丰肩,下腹斜收,小平底,四系,盘口外侧、肩部,耳部等处有多条旋纹,满青黄釉,露底。口径12.3厘米,底径12.0厘米,腹径17.5厘米,高20.2厘米;重量1750克。

东晋青釉鸡首壶

2002年11月出土于石榴畜牧场东晋墓。施青釉,大盘口,盘口残缺,三系,鸡首流,鼓腹,平底。
(文图由漳浦县博物馆供稿)
查看全文
祖地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