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黄道周纪念馆
好了,我也来一次美丽的转向,顺手结束黄道周童年的阅读。
在黄道周13岁的时候,到平和拜谒理学大师王守仁王阳明先生祠,发了一些感叹。王阳明是平和之父,因为他,才有了平和县。明正德二年(1507年),发生一起农民起义,闽、粤、赣“三省骚然”,时任都察院御史的王阳明奉诏巡抚南赣、汀漳,督师镇压三省的“山贼”。事平,又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疏请设立平和县。这件事离黄道周到平和县城九峰不到80年,人们一定记忆犹新。也许,在此之前,黄道周已经读了王先生的著作,对王阳明的心学有所了解。我们不知道黄道周在王守仁祠发了一些什么感叹,我们只从他的学生洪思的《黄子年谱》中知道“师如平和,过王文成公庙而叹,见其湫侧,为之徘徊乃去。”
14岁的时候,少年黄道周有惊人的动作。他的另一个学生庄起俦在《漳浦黄先生年谱》中说他“喜谈黄白术,有弃家腾举之意。”他不但自己研究,还上书神宗皇帝,进献化丹砂为黄金之术(黄道周对炼丹术是很有研究的,这从他日后“募亲友共铸丹井”和《新得丹方并铸鼎之法,呼工度之,须百六十金买药,称是计不能办也,聊扇以诗八章》中可以得知,有新得丹方就有旧丹方)。听说广东罗浮山有真人,还跑到广东去找一个叫“朱明洞”的神仙洞,没找着。以时下说法,有点走火入魔的样子。
黄道周一辈子给皇帝上过最少72道疏,打了许多报告,14岁是第一次。虽然这一次上书,无论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后来的有很大不同,目的也不如以后高尚,“是时神宗静摄颇好道家言,先生遂作书,将因王子上朝。”从江西来的二王子有没有往上送,万历皇帝有没有收到,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上书本身,我们足可感受到少年黄道周的勇气和他身上有别于一般人的“冲”的特质,这种特质影响他的一生。老实说,在读到这一史料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头脑里跳出一个漳州话的词——“倥歁”,这是一个贬义词,近似于北方人“傻冒”的意思。我立即反醒自己,我是以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天才而执着的追求者。这个追求者的勇气是常人所不及的。试想当下,有哪位身处边陲的14岁少年敢于给北京中南海的国家领导人打报告?
黄道周对道家的喜好,我们从他对嵇康的喜好中已经感受到了。我猜想,也许他的哥哥也有一点爱好,否则,不会让他读有关的书籍,“铅汞阴阳之学,无不耽精玄览焉。”黄道周后来使用的印鉴中,“江表道民”“石道人”“少仙子”“赤仙子”“白天道人”“逃雨道人”等等,都与仙道有涉。
显然,黄道周什么都学,什么都来一手。我们现在常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大学者的思想包容性。黄道周从小就具有这样的气质。所以,他的思想结构是多维的、立体的。道家思想是他多维空间重要而精彩的一面。
我们在《黄漳浦文集·素诗四章》中看到这样的诗句:
圯桥公子多从师,东园赤松称旧知。
一椎巳散万金尽,便作神仙人不信。
晚张早李同分斋,不玄不白愁惊埃。
华阳画牛牛放草,白云自锁华阳道。
高徒清昼登天宫,悔不焚书消药功。
陈桥驴夫笑道者,却为他人忙坠马。
麻衣楚楚无姓名,真气着人如凉城。
怡云画灰数前却,便脱麻衣与君着。
西湖西畔西孤山,灶烟初起鹤奴还。
凤凰山头苦相向,便取孤山画屏幛。
思君不如天水翁,布被覆首藏被中。
一笔青丹点不到,何处销金铸生貌。
我曾经的同事吴文文博士认为,这几乎是一篇有关道家隐逸高士的故事总结,分别涉及张良、陶弘景、陈抟、麻衣道人、林和靖等人的典故。
这显然是他成年之后的诗作,但我相信,他的阅读,他对神仙高人隐士的了解从童年就开始了。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他对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帝王师李泌的喜好。他把在漳州北溪边的书院命名为邺山书院,把当地的一座山命名邺侯山,邺侯就是李泌。
黄道周是不是真的相信神仙呢?似乎未必。我们在他的《过俞给谏墓有感而作》中,看到他借用韩愈的诗句:“神仙自虚妄,佛氏亦无稽。但寻真乐处,勿为流俗迷。”那么,他对《易经》的研究,他身上的神秘感又如何解释呢?
他第一次到广东是跟着一个在博罗当官的亲戚去的,游了罗浮山,还写了《罗浮山赋》。他的《罗浮山赋》受到韩日缵的赏识,韩日缵“好士而家多书”,欣赏黄道周的才华,让儿子和他交朋友,使黄道周得以阅读韩家的藏书,学问大进。韩日缵,字绪中,广东博罗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曾任检讨,后累官至礼部尚书。韩日缵对黄道周很重要,后来成了他参加会试的分考官。这件事说来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少年黄道周到广东是冲着道家思想去的,却为他后来走科举入仕途,提前走了一个“大后门。”之后,黄道周又应约写了《观海楼赋》,因而在博罗很有些名气。
在广东,黄道周还有一次冒险经历,这个经历有些神秘色彩。中国史书,从正史到野史,对于大人物的记述多多少少都带有神秘色彩。也许,对于他们的成功,写史的人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也许,神秘是一种常态中的异状,由各种因素所构成,人们无法理解。也许,我们的传统中,本身就有超人的幻想因子。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催生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有的想象都因时间而更加扑朔迷离。即使是很一般的事件,只要我们在前面加上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神秘感立即显现。而神秘感一旦显现,对于常人,便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黄道周身上的神秘感,是在广东博罗开始的。
韩日缵是有眼力的。对黄道周的赏识很到位,不但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交往,让他住在家里,读家里的所有藏书,还给了他一匹马和一个书童。于是,14岁的黄道周骑着马,带着书童,进了山。这是拥有许多传说的神秘的罗浮山。他进山做什么?找一个叫朱明洞的神仙洞。少年黄道周相信有神仙,想找到神仙,拜师学艺,但他不知道神仙洞在哪里。他用了一个很实际又很自信的方法,一路走一路喊,“时时长啸而呼之”,神仙啊你在哪里?沿途难免要爬山涉水,有一次,他连人带马落入水中,顺流而去,岸上的人追了一里多,居然在水边找着了,没死。这在博罗人看来,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也许是神仙的暗中相助。这件事在大学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与黄道周的学识相勾联,赋黄道周以读书天才:
读书罗浮山,山水暴涨,坠洞中,溯流而入,得遇异人,授以读书之法,过目不忘。
这件事到了他的朋友黄景昉笔下,就更神了:
粤罗、浮二山,故灵奥区,公以十四五时往游而赋之,穷搜所谓朱明洞,未获。一日,策卫渡水骤泛,所乘漂溺。良久,公忽振衣出,颇传有所遇,谈将来事。
颇传有所遇,遇什么?神仙。因为只有神仙才知道“将来事”。
整个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良久,公忽振衣出”几个字。我从中体味到少年黄道周的执着、勇敢和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品格。
黄景昉《明史》有传,字太稚,号东涯,福建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与黄道周一起到福州参加乡试,成了朋友,几十年友谊不变,互通书信,视为知己。黄景昉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黄道周志传》中,他接下来讲了另一个神秘故事:“其后赴省试还,舣钓龙江,舟覆,又恍惚如有导之前,至某殿,额榜甚奇者两,亦莫测何指云。”这件事发生在和他一起参加乡试之后。那次乡试,黄道周不大顺利。“试闱牍,业拟公第一,格次场式,不终录。”什么意思?就是说黄道周思想飞扬,才华横溢,激情突破形式,文章固然写得好,但不合八股要求,考官们只好割爱。黄道周当不成举人,自己未必很受伤,却让考官们“共叹惋久之。”其中一位考官叫郑三俊,时任福建督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黄景昉和郑三俊在黄道周未来的官宦生涯中,将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以后还会提及。
故事发生在考试之后,黄道周回漳州途中。黄景昉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说,强调他的神秘色彩,目的很明显——在他的心目中,黄道周不是一般人,是一个值得他佩服和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