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遣音声铸伟人——论《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兼谈广播连续剧

曾镇南
2024-07-24
三集广播连续剧《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以精当而得史要的剪裁,调适浑和的音声,塑造了在人类史上第一个揭开禁毒战幕的东方英雄,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林则徐的形象,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史实与声音,剧趣与乐感浑融一体的林则徐别传。我曾三次在夜深人静时聆听了这部广播剧,深深地被盈盈入耳的音声打动,在脑际鲜明地烙印出我所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闽人先贤的声像,感觉特别亲切。好像林则徐从遥远的道咸年间的新疆伊犁、南疆,驾着广播剧演员集体协播的音波,冉冉飞落到人间,在万家灯火中闪耀着独特的声光。这是一种闻声而得像的微妙的艺术体验,是我未尝经验过的。
首先是为熔铸剧本主题而提炼史料素材的熔裁功力。林则徐在新疆以罪臣、戍卒的身份忍辱负重,积极参与新疆的屯垦、水利、塞防等治理政务的业绩,过去因种种历史原因,正史语焉不详,野史逸闻访而未曾理董,所以有一段时间,未得到史家的考订虚实,也不为新疆之外的大众所详知,是林则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历史进入新时期乃至新时代以来,这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观。长期在疆的新疆史志工作者刘长明、周轩综括了近些年来“林则徐在新疆”这一研究课题的众多史学成果,编著了《林则徐在新疆》一书,成为了广播剧据以创作的史料库,为广播剧的艺术剪裁提供了优而裕的素材,垫定了坚实的史剧基础。我为补充历史知识,曾详读此书,对我探赜广播剧艺术剪裁之妙有很大的帮助。《林则徐在新疆》一书的历史叙事主体部分,从林则徐远戍入疆、流放伊犁、南疆勘地到终获赐环,奉旨回京为止这一段近三年的行止、事功、建言、修德的史事中,梳理出了一条以年、月、日计的时间线,移动的地理图、人物志、风情画,以此构成全书的章节结构。并在全书两大章每个小节目之下,系以林则徐在内地创建禁烟、销烟英雄伟业,睁开眼睛看世界,高举战旗抗外侮的姿影行迹,著述言论,用穿插倒叙的方式,表现林则徐的全人,把林则徐在新疆的现场即时性的记事,与林则徐在内地的往事历时性的简叙结合在一起,避免了偏重于一隅,疏失于全般,把历史巨人的形象,完整地笔之于史。这种严谨而又灵活的结构方式,对广播剧的剧情结构上,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无论是林则徐的全传也好,林则徐在新疆的别传也好,史料史事都是极为丰盈的。浩如烟海的史料,在艺术选择的取舍、轻重、详略方面,应该依据怎样的艺术法则呢?在这个艺术创作的关键、肯綮上,可以见出两位编剧刘康达、薛伟强的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能力。大体上说,广播刷在突出主题,塑造巨人形象上,当然要尽涉林则徐人类勇士、民族英雄,治国理政的能臣干吏的全人之毕生史事之大端,但在史事的吸纳方面,却只能精选概述,略笔出之。而在组织剧情,营构全剧生活内容,人物故事方面,则需要把叙事重心和主干,都放在林则徐在新疆的流戍生活故事上。把广播剧的灵魂附在具体史事推衍出来的体干上,以表现此剧作为林则徐别传之特色。这一特色就是它是重在叙说林则徐的新疆故事的特色,并由此浓郁地表现作为故事背景的新疆政治、经济、文化、风土等方面在当时的特色。林则徐是流戍新疆“这一个”人物,剧情是林则徐在新疆“这一段”特殊的桥段史情。这也是黑格尔在强调典型时常说的“这一个”。因此在剧情的取材上,详新疆而略内地,重塞防而轻海防,作这样的剪裁处理,对把林则徐作为一个历史巨人的全人来歌颂、塑造的整体主题的提炼并无妨碍。这样就比较妥当地解决了偏重于一隅与疏失于全局的矛盾。
在严谨地尊重主要历史人物林则徐的历史活动史实和林则徐在新疆的行迹事功的史事主线的基础上,广播剧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门类,需要有一个在史实上升华出来的虚构的艺术空间,这是广播剧能发挥其以声移情,以声构象,以剧情抓住听众的关键,这也就是现代广播剧借以安身立命的虚实关系处理问题。大体上看,在剧情的编织上,编剧大胆地采用了叙事则实少虚多,写人则实多虚少的原则;而在投注于人物的历史倾向性、历史正义感的感情抒写上,则取了典型化中的集中、鲜明、雅正的统一格调,以达到全剧艺术感染力的强化。广播剧分为三集,第一集,讲述在伊犁将军府面临外敌侵掠进犯,塞防勉力抵抗仍潜伏危机之际,忠勇爱国的满族伊犁将军布彦泰却接到了要他就裁撤将军府以移驻天津,卫护京畿的议案进行妥议后明奏的难题,而这也是林则徐甫抵伊犁即遇到的第一件军政大事议题。这一集由此事的展开为第一场景,在紧张、压抑、沉重的氛围下,穿插进英烈遗孤、布尔泰养女穆库什与林聪彝初识相见欢的儿女情态,林则徐父子领略伊犁风土人情,观看新疆人民瓜果节,欣赏善歌能舞的维族人民的歌舞等场景,引出巴特尔等维族百姓对林则徐的景仰,也写下了林则徐体察民风边情、关注维族同胞的生计的亲民形象,作为衔接第二集的伏笔。第二集,剧情主要取材于林则徐偕子去阿齐乌拉找水,与布彦泰等筹议从伊犁河引水南入阿齐乌拉的水利工程,并带头认捐龙口引水工程最难的一段等从事水利工程之功绩。其间穆库什与林聪彝的儿女情感线继续发展,从马上初恋的浪漫到惜别的忧伤及交换信物定情的欣悦,极尽阴晴变化的两情缱绻。中间又插入闻王鼎为救赎林公而尸谏的惨伤一笔,以林公的迸发的一恸展露了他内心感情世界的丰富与复杂。稍后又在水利工地上引出哈孜伯克等维族上层人士的襄助,突遇林公在虎门禁烟时助他一臂之力的良夷-英国考古探险家宾汉,展示林聪彝与宾汉从拒却到相知的故事,从侧面交代出在西北边陲的林公,仍在继续他在内地时与魏源译书、著书、“开眼看世界”的事业。第二集作者放飞了艺术虚构的翅膀,写得畅酣淋漓,色调繁富,跌宕起伏,关目合榫,为演颂演员的艺术创造预留了广阔的艺术天地,当为此剧的主要剧段。第三集,开场即是悲欣交集、兴亡感慨的强烈爆发,伊犁大渠修成的庆功会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中英江宁条约》签订的消息同时而至,在林则徐与布彦泰这两个爱国者的思想天空中引发了雷鸣闪电,把全剧的思想主题凝重而有力地推向了高潮。林则徐以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入疆之初送别老妻的诗句,向布彦泰表达了与他共守西北边塞的决心,并共筹以夷之长技制夷的军政长策。在林公思践一体,忧国忧民并把中国之命运放到世界全局中去观察的思想高坡上,展开了南疆勘验的工作场景。这一艰苦卓绝的工作,历时三个月多,包括了查验屯垦田亩、测量新疆边界、了解民瘼民生、洞察治疆吏病、呼应民呼民求、处理民族矛盾等等临民理政的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疆实践。广播剧第三集剧情,便循林公南疆勘地的行踪足迹展开,捕捉了林公剑及履及的几个生动的生活画面,穿插进林聪彝奉父命随宾汉学英语、学绘图,准备将来协助魏源完成《海国图志》的情节,林聪彝与穆库什的相知相聚与洒泪抱别,宾汉与林氏父子的揖别互嘱等等,最后收束在林则徐奉旨赐还,结束新疆荷戈之旅,临行回望伊犁山水依恋不已的悠悠情思之中。最后又插入林则徐于1850年在归途中会见左宗棠作彻夜长谈,托以疆政要略作为余波,让林则徐戍疆留下的德业遗爱的袅袅余音,在听众耳边摇曳回荡不已。(未完,待续。作者系漳浦籍著名文艺评论家)
查看全文
专题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