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总于无知无觉中,将记忆的屏幕涂上一层感伤的色彩,记忆深处的亲人,带着他们的欢笑和忧愁,带着他们的关爱和期待,在时光的缝隙中若隐若现。尘世之间,生死离别总是有的,但任何一个凡俗之人,在亲人相继离开这个纷扰芜杂的世界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行为举止,又怎能不深深地铭刻在多感的心中。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唐代诗人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这首诗,通过对东洛水、北邙山、中桥车马、下渡舟航等具体物象的描写,再现了烟火清明日,洛城人为祭祖之事忙碌的场景,将洛城人在一个特定日子里表现出的歌哭悲欢,渲染得淋漓尽致,淡淡的哀怨中透露着生活气息浓郁的温馨,凡俗的烟火中凸显出人类繁衍不息的美丽。
常常是一梦醒来,不见了梦中人的踪影。梦境缘于孤独,孤独的人最易想到亲人,最易想起很久没去过的乡下老家。清明的城市,在拥挤中冷清,在闲散中纷繁,这样的时分,思念的情愫会益发浓重。熟稔的村庄,野外烟火笼罩,新修的坟冢,在蓝天白云下,散发着泥土的香醇。只是,那些记忆深处曾经阳光明媚的岁月;那些令人怀恋的充溢着爱之温馨的时光,那些可以让心空晴朗的凡俗的生活细节,飘浮在烟火之外,再也无法拾拣。
清明的乡野,永远有它的色彩,永远有别于狂躁喧嚣的城市,天气晴朗,空气清新,草木繁茂,山花烂漫,肥田沃土孕育着无限生机。而田边地角,荒坡野岭,那些叁叁俩俩扫墓祭奠的人,在喃喃低诉,在感伤饮泣。立于墓碑前的人,又有谁能快乐起来呢?脚下是另一个世界,阴阳相隔之间,是永无穷尽的思念。清明的烟火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无奈,烟消云散之时,思念之情却不会散去。好在传说之中,人之三魂七魄,死后三年魂散,七满魄尽。魂散魄尽之后,去除了三千烦恼,便自在逍遥,不必为尘世烦恼所累了。由此看来,生者又当为死者庆幸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清明》,美艳哀婉,营造出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清明祭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到提倡环境保护的今天,已是与时俱进,有着诸如坟头献花、网上祭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了。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我想,生而为人,心境若是一如清明时节的自然态势,这个世界也就十分美好了。清明的祭奠,只是对故去的亲人怀想的一种方式。其实,活着的人,以明净的心境健康快乐地活着,以此告慰故去的亲人,又何尝不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