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圈养”,夺走的不只是孩子的十分钟

2023-11-08
孩子们渴望蓝天草地、阳光雨露。当学校和家长为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操心烦闷时,应先卸下过重的焦虑和防备,把放松、休息、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
近日,有关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的话题多次冲上网络平台热搜。一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里空空荡荡。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连课间活动都不允许了,希望有关部门管管。”据新华视点报道,在多个地方的多所中小学,课间禁止学生在走廊、操场活动的做法非常普遍,甚至美其名曰文明休息。
“课间圈养”“文明休息”,无论哪一个词都刺痛了人们的心。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课间走到户外活动、放松是身心所需,岂能被“圈养”在教室里?给限制课间活动找一个文明休息的借口,不但不能服人,反倒令人反感。
更让人费解的是,“课间圈养”现象由来已久、愈演愈烈。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报道过“课间圈养”现象。此后几年,这一话题始终牵动媒体和公众的目光。2021年,半月谈、新华网、《北京日报》等纷纷刊文发声,并引发大量转发讨论。然而,时至今日,在相当多的中小学校园,课间自由仍是一种奢望。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在心中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为何这么难?
对此,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诉苦:学生太多,校园活动空间有限,开展课间活动不方便;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校园安全管理担子太重;孩子们越养越金贵,磕了碰了没法跟家长交代,更怕厘不清责任,给学校惹下大麻烦。
但这些问题当真无解吗?防范校园安全事故,堵不如疏。户外空间有限,可以分年级、班级,有序组织学生轮流活动。与其想出扣分、取消流动红旗等招数,限制孩子出教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识别、防范危险,花些心思把安全防护设施配备好、把安全巡查制度落实好。
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也并非厘不清。2019年7月,教育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强调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联合治理、依法惩治“校闹”行为。安徽、河北、广东等地已出台学校安全条例,针对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职责等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6月,广州中立校园安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构建校园安全纠纷“疏防调赔”机制,建立由教育、法律、医疗、保险、心理、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库,为调解校园安全纠纷提供专业支持。可见,校园安全管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怕出事、怕惹麻烦,就把孩子们“圈养”起来,剥夺学生们课间活动的权利,这样的教育怕是真出了问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而有待进一步形成共识的是: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创造更加宽松、积极的环境,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体格、阳光的心理,才能让健康成长的内涵更丰盈。孩子们渴望蓝天草地、阳光雨露。当学校和家长为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操心烦闷时,应先卸下过重的焦虑和防备,把放松、休息、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铃声为什么还不响,我要去操场,看那天空是多么晴朗,还有暖暖的太阳……课间十分钟的美好时光,别坐在教室里胡思乱想,让我们一起去闻花香,看那蚂蚁爬在小树上。”如此动人的画面,不该只出现在歌词里。让它变为现实,需要学校和家长拿出一点勇气和担当。   《健康网》
查看全文
生活健康
分享